
今天(10月27日),21岁的铁路上海客运段列车员李成亮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他不仅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也成为目前本市捐献者群体中年龄最小的捐献者。
上海长海医院6号楼7楼血细胞采集室内,李成亮躺在病床上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液顺着透明的管路蜿蜒,静静流过血细胞分离机,被提取出“生命的种子”——造血干细胞。

李成亮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还要从去年8月单位组织开展的一场培训活动说起。
“当时培训的很多细节忘记了,但我记得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一次捐献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彼时,李成亮被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毅然决定报名捐献,并通过采集口腔黏膜样本的方式完成采样入库。
今年9月,李成亮接到了初配成功的电话,得知患者病情十分危急,他毫不犹豫同意捐献。“我能体会患者和家属的无助,我如果拒绝,他们可能会失去最后的希望。”对李成亮而言,捐献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在家人支持下,他利用休息时间积极配合完成捐献前的一系列检查。从登记入库到完成捐献,仅用时14个月,跑出了生命救助“加速度”。“能真真切切地帮到一名患者和他的家庭,为生命接力,很值得。”李成亮说。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上海铁路系统已有751位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近三年,已有3位上海铁路员工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他们分别是上海市红十字造血干细胞第566例捐献者、铁路上海机辆段的胡文鑫,第575例捐献者、上海铁路南翔站的杨叶茜,第675例捐献者、上海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的吴昊。

记者获悉,上海是全国唯一与国际骨髓库接轨实现口腔样本采集入库的省市。区别于传统的血样采集必须在血站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微信自助入库可以在线填写个人信息并发送申请,经过工作人员电话联系确认后,即可获得口拭子采集盒,完成采样后将样本寄回即可进行检测入库。
口腔入库的优势在于免去抽血和路途奔波,全程无创、无痛感,并且样本送检时间短,能大大提高从入库到实现捐献的效率,便捷的入库方式也让更多爱心人能够轻松迈出参与“生命救助”的第一步。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