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东营发布
“十四五”以来,我市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

王富杰
“十四五”以来,我市紧扣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系统构建“15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化布局、全链条覆盖、能级化提升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目前市科技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82家,涵盖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等类型,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构建高水平战略平台体系,增强创新策源能力。聚焦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系统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平台梯队建设,实现国家级平台“零的突破”。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高层次人才229人,推动陆相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0余个,构建“治理-育种-产业”一体化模式,成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标杆。同时发挥省级平台核心支撑功能和市级平台夯实创新基础的作用,形成“战略引领-核心支撑-基础夯实”的梯次平台架构。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应建尽建”计划,带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提升至42.27%。“十四五”时期,依托企业研发平台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35项,其中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科技示范工程项目13项,连续攻克了铈锆储氧材料、高性能氮化铝粉体及高导热基板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91项。富海研究院建成国内最大聚砜装置,带动产业链年产值约50亿元;威飞海洋油气水下装备实验室实现国内首台套水下采油树等装备应用,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全套水下生产技术的企业;凤凰制药开展1.1类中药创新药研制,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提升科技赋能效能。系统构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落地”全链条转化体系。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链接上下游企业42家,累计实施中试项目27个,推动丙烯酰胺红球菌全细胞催化剂等实现量产。海洋石油装备中试示范基地完成“天然气水合物取心技术和工具”中试熟化,在南海勘探中成功应用。
四是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多元发展,构建协同创新格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12家高校院所共建实体化机构,推动耐盐水稻圣稻138亩产突破550公斤,建成全国首个70米碳汇监测塔群。创新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支持稀土催化研究院、海科研究院等建立“需求-研发-转化”闭环机制,稀土催化研究院攻克铈锆储氧材料技术,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2868万元;海科创新研究院精准对接集团公司一线技术需求,推动研发成果在集团内部快速产业化,推动1.4万吨生物基航空燃料实现产业化,使企业成为国内仅有的4家生物航油“白名单”企业之一,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转化能力。
]article_adlist-->鲁中晨报记者
近年来,我市在促进企业规模化、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春祥
近年来,我市始终将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核心抓手,围绕企业成长全周期精准施策,在壮大主体规模、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梯度培育,科技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创新构建“双创孵化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四阶式梯度培育体系,全周期推动企业进阶发展。实施“高新企业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双轮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发展到1530家、876家,分别是2020年末的2.26倍和2.65倍,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是持续创新,科技攻关成果日益丰硕。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系统性编制产业科技图谱,在人工智能、CCUS、生物医药等9大重点领域实施专项创新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工业领域省级重大专项,储备工业领域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申报。深水水下采油树、海上构网型风电机组、催化油浆制备沥青基碳纤维等一批关键装备加快研发;芪蛭益肾胶囊、高比能正极补锂剂等4项重大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专报;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
三是科产融合,产业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服务业支撑,截至2025年三季度,全市科技服务业纳统企业达166家,实现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15.1%。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质扩量,CCUS产业集群入选全省未来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7.9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89%,较2020年占比提高21.68百分点。
四是优化生态,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迸发。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才环境,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强化科技企业精准辅导,对企业政策运用及项目申报进行系统宣讲。每年强化省、市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等政策落实,2025年,全市落实省市补助资金3325万元,受惠企业1274家,是2020年的两倍多,政策惠及面显著扩大。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累计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4.52亿元,推动14个省市级科技股权投资项目落地,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article_adlist-->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请问在“十四五”时期,我市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陈景春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系列指示精神,立足新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聚力科技平台建设,集聚盐碱地创新资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于2022年12月获批建设,成为全省第3家、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健全完善“1+3+16+N”全国盐碱地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了国家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盐碱地生物育种实验室等15个科研平台,成功落地吴孔明、匡廷云、种康三个院士工作站,组建了46支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双聘双用”“双聘单用”研发人员突破1000人。累计收集保存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711份耐盐碱优异资源。构建了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温室田间测试鉴定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每年可培育一般粮食作物3-4代、牧草6-8代,育种速度是常规温室育种的2-3倍、大田育种的2-4倍。目前,全市布局建设了中科东营分子设计育种研究中心等36处高水平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涵盖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等关键领域的创新平台集群,成为盐碱地先进科技成果的重要创新源头。
二是聚力重大项目实施,突破盐碱地技术瓶颈。支持农业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盐碱地科技示范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省级科技项目30余项,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超4亿元。自2023年起设立市级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专项,支持盐碱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推广。截至目前,已筛选培育大豆、藜麦等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68个,研发推广盐碱地稻麦轮作技术等盐碱地利用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针对中重度盐碱地耕作难题,研发出L型开垦刀与旋垦刀组合式分层碎土旋耕机,土壤破碎率达94.37%,秸秆埋覆率95.68%,显著提升耕作效率。针对盐碱地板结少肥问题,创制阻盐抗盐、促生耐盐新材料,开发形成盐碱地多元高碳有机肥、功能性复合肥、高浓缩微生物菌剂等系列产品,破解盐碱地出苗难、长势弱、产量低的作物生长困境问题。
三是聚力成果转化,加速盐碱地产业培育。依托我市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3000亩盐碱地农业中试基地,为水稻、大豆、牧草等耐盐作物新品种(系)提供测试平台,构建“良种+良技+良机”产业化推广应用体系,打通耐盐碱良种“育繁推”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堵点。成立科技特派员协会,建立水稻、大豆等13支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今年以来,组织技术指导活动659次、培训51次,示范农业科技成果64项、示范推广面积21070亩,带动当地产业增收4360万元。育成推广的小麦“航麦802”,幼苗在盐碱土壤返盐期成活率达72%,在3.5‰的试验田亩产450公斤以上,水稻-小麦/燕麦/小黑麦轮作模式提高亩效益300-500元,示范面积已达10000亩。建设了盐碱地现代种业产业园、大健康与功能性食品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生态草牧业产业园、生物技术与制造中试基地等特色产业培育基地,培育了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科研能力强、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酸枣、肉苁蓉、菊芋精深加工,以及草畜一体化示范等项目加速实现产业化。
]article_adlist-->中国山东网记者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请问“十四五”以来,我市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富杰
“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平台建设为支撑、成果转化为核心,全面激活创新要素潜能,为推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跨区域合作实现新突破。聚焦创新资源整合与高效配置,持续深化“三域两系”合作拓源行动,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工程院、怀柔国家实验室等国内顶尖创新资源,成功举办山东省CCUS和页岩油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行、第四届中国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大会暨第二届黄河三角洲“碳中和”专家行活动等高水平科技活动136场,促成43个校企合作意向项目落地。升级东营科技大市场功能,整合专业化服务机构与部门职能,构建起“需求调研-成果储备-对接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供需对接、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一站式服务。精准摸排244家企业559项人才项目需求,储备34家高校院所1097项科技成果,组织供需对接活动181次。建立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常态化对接机制,目前已完成19期434项技术需求、22期650项成果推介发布,有效打通了创新资源供需壁垒。
二是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创新支撑能力迈上新台阶。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体系,以平台建设夯实协同创新硬件基础,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全链条支撑。目前已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6家、市级49家,形成了覆盖石油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集群,累计突破产业共性核心技术118项;布局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5家、市级9家,“十四五”期间各基地累计提供中试服务183次,实现服务收益6009万元,有效促进了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创新布局市级概念验证中心试点,覆盖高端石油装备、医养健康等关键领域,填补了科技成果早期评估验证环节的空白,构建起“概念验证-技术开发-中试熟化-产业化”全链条平台支撑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全周期保障。
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创新活力迸发新动能。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构建涵盖“基础研究-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示范-规模生产”的科技创新全过程支持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中力量攻克了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氧化铝纤维关键技术等一批“卡脖子”难题。深化油地协同创新,依托胜利油田产业优势,在CCUS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多环节整合CCUS示范工程,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荣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20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催化油浆制备沥青基碳纤维等25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支持。科技创新奖励成果丰硕,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7项,相关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我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摄影:张 晔编辑:李志芳
]article_adlist-->审核: ]article_adlist--> ]article_adlist-->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小布都喜欢!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